如何制訂符合國際標準之淨零目標 | 陳耀德博士

 

作者:陳耀德博士(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總監)
圖片來源:CSRone

企業制訂的淨零目標(Net-Zero Target)有符合國際標準嗎? 繼SBTi於2020年9月發布「企業層級制訂科學基礎淨零目標基礎」(Foundations for Science-based Net-zero Target Setting in the Corporate Sector)之後,再於2021年10月同步公告正式版本之「淨零標準指引」(Getting Started Guide for the SBTI Net-Zero Standard)、「企業淨零標準」(SBTI 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與「企業淨零標準準則」(SBTI 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 Criteria)三份重要文件。除明確說明淨零目標的相關定義外,更詳細規範企業制訂淨零目標之條件與要求,提供給準備制訂淨零目標之企業採用。本文乃整合此四本文件主要內容,並參酌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 WG1 SPM)針對1.5℃路徑之科學理論,簡要概述淨零目標的依據基礎,並條列出制訂符合國際標準淨零排放之關鍵要素。

名詞定義

自氣候變遷議題開始被討論以來,許多相關的詞彙相繼問世。在許多國際標準、規範或報告等公開文件,甚至政府的政策中,都能看到他們的存在。由於這些名詞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為了應用在不同尺度或目的,可能會有些微的差異。本文引用IPCC於2018年發表的1.5℃特別報告(IPCC, 2018, SR1.5)、2021年發表之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2021, AR6 WG1 SPM),以及SBTi於2021年提出之企業淨零標準(SBTi, 2021, SBTI 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和企業淨零標準準則(SBTi, 2021, SBTI 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 Criteria)進行定義上的釐清(表 1)。

若只談論「碳中和」,那目標僅有針對「二氧化碳」一種氣體,亦稱為「淨零二氧化碳排放」。若是以「淨零」為目標,則必須涵蓋「所有溫室氣體」,且要制訂「近程科學基礎目標」與「長期科學基礎目標」,並達到「價值鏈外減緩」。其餘名詞,將於本文後續陸續說明。

原文 中文翻譯 定義
Carbon neutrality
(or Net zero CO2 emission)
碳中和(或稱淨零二氧化碳排放) 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人為的二氧化碳移除量,在特定時間內達成平衡的狀態。
Net zero emissions 淨零排放 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人為的溫室氣體移除量,在特定時間內達成平衡的狀態。
Near-term SBT 近程科學基礎目標 基準年後5-10年的減量目標,並符合1.5℃的減量路徑,以達到2030年的顯著性減量且不超出全球之碳預算。
Long-term SBT 長期科學基礎目標 達成近程科學基礎目標之後,以全球或企業層級於2050年之前持續依循1.5℃的減量路徑減量。
Residual emissions 剩餘排放量 企業達成長期科學基礎目標後尚剩餘之排放量
Abatement 減量 用以避免、減少、消除溫室氣體排放源
Compensation 補償 協助社會避免或減少組織價值鏈之外的排放而採取之行動
Neutralization 中和 採取措施從大氣中移除碳並永久儲存碳以抵消剩餘或無法減少的排放影響
Mitigation 減緩 為減少排放或增加溫室氣體匯的人為干預
Removals 移除 從大氣中移除碳並將其永久儲存在價值鏈內或外的措施
Carbon credits 碳權 用於中和剩餘排放量或者是投資價值鏈外減緩,不能作為近程與長期SBT的減量。
Beyond value chain mitigation (BVCM) 價值鏈外減緩 價值鏈之外的減緩活動或投資行為,以避免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從大氣中移除溫室氣體並永久儲存。

(表1,與淨零排放相關的名詞定義/作者整理)

基本概念與科學理論

以全球的角度來解釋,淨零的基本概念為:「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人為的溫室氣體移除量,在特定時間內達成平衡的狀態」。亦即排放多少溫室氣體至大氣中,就也必從大氣中移除掉等量的溫室氣體,才能稱為「淨零」(圖1)。

(圖1,全球尺度的淨零概念/資料來源:SBTi, 2020, Foundations for Science-based Net-zero Target Setting in the Corporate Sector)

目前SBTi以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為目標,因此回到IPCC AR6的五種核心路徑中(每條路徑代表不同的排放與升溫情境),僅有SSP1-1.9可以符合這樣的要求(圖 2)。此SSP1-1.9可視為全球升溫1.5℃的減量路徑,且實際達到淨零的時間點大約是在2055年,比SBTI預期的目標年稍晚。而圖 2中另一個關鍵是,若以全球目前每年排放量約40 Gt CO2e來看,SSP1-1.9的這條路徑是在大概2035年左右時,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減少50%至20 Gt CO2e的水平。換句話說,企業若要制訂2050年達到淨零的目標,同樣也需要使用一樣程度的排放減量路徑來達成。若企業的淨零目標設定早於2050年,則排放減量路徑會更加嚴格。


(圖2, IPCC AR6所提出之五種核心路徑/資料來源:IPCC, 2021, AR6 WG1 SPM-16)

以全球的碳預算估計,從1850年至2019年累計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2,390 Gt CO2e,已造成1.07 ℃的升溫(表 2)。若想維持本世紀末在1.5℃的升溫範圍內,則僅剩0.43℃的空間;等於在67%的機率下,從2020年至2100年之間,人類僅剩400 Gt CO2可以排放。換言之,平均每年只能允許約5 Gt CO2排放,是目前全球每年總排放量40 Gt CO2e的1/8。換算成企業的減量率,要達到1.5℃的升溫範圍,從基準年開始每年需要線性減量4.2%,達到遠低於2℃大約是2.5%,達到2℃大約是1.23%。

(表 2,IPCC AR6所提出之歷史排放量與碳預算/資料來源:IPCC, 2021, AR6 WG1 SPM-38)

國際標準對淨零的要求

依據企業淨零標準要求,企業要宣告其淨零目標必須包含四大要素(圖 3)。
1.近程科學基礎目標:基準年後5-10年的減量目標,並符合1.5℃的減量路徑(每年線性4.2%),以達到2030年的顯著性減量且不超出全球之碳預算。
2.長期科學基礎目標:達成近程科學基礎目標之後,於2050年之前持續依循1.5℃的路徑減量。沒有完成此目標之企業,不得宣告其達成淨零排放。
3.價值鏈外減緩:前述之近程與長期科學基礎目標,乃是針對組織本身與價值鏈之減量,企業欲達到淨零尚須對價值鏈之外進行補償。補償的作法包含減緩活動或投資行為等價值鏈之外的措施,以避免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從大氣中移除溫室氣體並永久儲存。
4.中和剩餘排放量:採取措施從大氣中移除碳並永久儲存碳,以抵消剩餘或無法減少的排放影響,邊界範圍為組織本身與價值鏈(範疇1+2+3)。


(圖 3,達到淨零排放的四大要素/資料來源:SBTi, 2021, SBTI 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

在近程與長期SBT的計算方法中,與過往的SBT有些微不一樣的要求。在淨零的標準中,近程SBT的時間點為5-10年,長期SBT之範疇3涵蓋率需達90%的排放量。兩個SBT的範疇1+2減量都必須符合1.5℃路徑,範疇3在近程SBT僅需達到遠低於2℃路徑即可,但在長期SBT則只能採用1.5℃路徑(表 3)。


(表 3,近程SBT與長期SBT的減量路徑與要求/資料來源:SBTi, 2021, Getting Started Guide for the SBTI Net-Zero Standard)

而目前在制訂近程與長期SBT的減量方法中,共有絕對收縮、物理強度收斂、再生能源、價值鏈議合、經濟強度與物理強度,共六種方法可以使用(表 4),但要留意其符合度與涵蓋範疇的問題。除特定部門因SBTi有特別之方法學規範其物理強度收斂減量(convergence)外,其餘部門基本上適合採用絕對收縮法(contraction)來制訂近程與長期SBT。收縮法是指不分部門或企業,都以相同的之比率進行絕對減量。收斂法則是指相同部門之不同企業,不論其初始排放強度為何,全都在特定時間點收斂至相同之排放強度,而各特定部門之物理強度的減量率如圖 4所示。以電力部門為例,若有電力公司欲制訂淨零目標,則其必須在2050前,先將電力排放係數減少至0.009 kg CO2e/kWh,平均相當於97%的減量幅度。


(表 4,近程SBT與長期SBT的減量方法學/資料來源:SBTi, 2021, Getting Started Guide for the SBTI Net-Zero Standard)


(圖 4,特定部門長期SBT之減量路徑與強度值目標/資料來源:SBTi, 2021, SBTI 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

企業的淨零策略與手段

目前企業可用的五種策略中(表 5),單純透過碳權抵換的第一類型與避免放排放的第二類型,是無法滿足任一原則。完全仰賴二氧化碳移除達成淨零的第三類型策略,因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與衝擊,目前也不被接受。因此僅有第四與第五類型策略,才可以滿足三大原則。


(表 5,企業達成淨零排放的主要五種策略類型/資料來源:SBTi, 2020, Foundations for Science-based Net-zero Target Setting in the Corporate Sector)
第一類型策略乃全透過使用碳權方式進行補償(compensation),但本身的淨排放量並無減少,與巴黎協定的目標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不符合要求(圖 6)。第三類型是全部採用中和(neutralization)的方式來進行,可以達到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淨零積累之目的。且當移除量大於排放量時,甚至可以發生負排放的情形,但這樣的作法可能會對企業或社會產生高度的衝擊,因此不符合要求。第四類型是進行持續的減量(abatement)至淨零排放,而不採取中和或補償的機制,因此也可以符合淨零的要求。第五類型則是合併減量、中和與補償三種手段來讓排放量達到淨零,同樣也能符合國際標準。


(圖 5,企業達成淨零排放的策略類型/資料來源:SBTi, 2020, Foundations for Science-based Net-zero Target Setting in the Corporate Sector)

臺灣企業現況

目前臺灣共有11家企業完成SBT的制訂(表 6)。有3家的減量企圖心為2℃,6家為遠低於2℃,僅2家為1.5℃。易言之,若要滿足國際標準之淨零排放要求,會是大江生醫與信義房屋取得較為領先的機會點。其他9家企業也可以重新送審目標,提高減量的企圖心至1.5℃來進行淨零目標的設定。而尚未完成SBT制訂的企業,若未來會有淨零目標設定的需求,建議可直接採用1.5℃的路徑來評估,避免未來需要再重新計算與送審。

此外,承諾RE100的企業在臺灣亦有11家,其中2家同時完成SBT的制訂,為台達電子與大江生醫。RE100倡議從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角度而言,亦是淨零的手段之一,但僅限於組織內範疇2的部分。RE100並無法完全符合本文所描述之淨零,主要原因在於並沒有包含範疇1的排放,也沒有納入價值鏈外之減緩。更重要的是,RE100要求的再生能源用量比率是2030年60%、2040年90%與2050年100%,其時間點和比率與本文表 4的2025年80%與2030年100%之要求有相當大的差異。

企業 範疇別 基準年 目標年 減量目標 範疇1+2企圖心
台達電子 1+2(每單位產值) 2014 2025 56.6% 2℃
3 2016 2022 20%
光寶科技 1+2(每百萬營收) 2014 2025 39% 2℃
3(每單位產品銷售) 2016 2023 29%
臺灣大哥大 1+2 2019 2030 30% 遠低於2℃
3 2019 2030 15%
遠傳電信 1+2 2016 2030 20% 2℃
3 2016 2030 17%
臺灣水泥 1+2 2016 2025 11% 遠低於2℃
1+2(每噸水泥) 2016 2025 32%
亞洲水泥 1+2(每噸水泥材料) 2019 2025 8% 遠低於2℃
大江生醫 1+2 2018 2030 51% 1.5℃
3 2018 2030 15%
研華科技 1+2(每單位營收) 2019 2030 60% 遠低於2℃
3 2019 2030 49%
友達光電 1+2 2018 2025 25% 遠低於2℃
日月光投控 1+2 2016 2030 35% 遠低於2℃
3 2020 2030 15%
信義房屋 1+2 2017 2030 90% 1.5℃
3 2020 2030 12.5

(表 6,臺灣企業的SBT制訂情形/資料來源:SBT

總結

在SBTi所發布的國際標準中,企業等級之淨零排放具有相當嚴格之要求。企業初始的排放量與達成淨零的目標年都不是最主要的關鍵,而是盡可能遵循升溫1.5℃的減量路徑來達成。在制訂近程與長期的SBT以降低價值鏈之排放的作法上,SBTi建議依據GHG Protocol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擬定好減量策略,每年揭露目標的進度(圖 6)。於近程的價值鏈外補償,應優先確保和加強現有自然碳匯(陸地、沿海和海洋等),避免因環境退化而產生的排放。企業也迫切需要投資新興的溫室氣體移除技術,如直接捕獲(DAC)和儲存等。長期來看,當達到淨零目標的時間點時,企業必須不斷從大氣中永久去除碳。亦即,企業要持續中和任何剩餘的排放量。


(圖 6,減量行動的優先次序/資料來源:SBTi, 2021, SBTI 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

校稿:王詠葎

資料來源:
IPCC, 2018, SR1.5.
IPCC, 2021, AR6 WG1 SPM.
SBTi, 2021, SBTI 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
SBTi, 2021, SBTI 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 Criteria.

圖片來源:Monty Allen

【專欄】許家偉:26家永續國家隊如何維持四大心法持續入選DJSI?

 

【專欄】許家偉:26家永續國家隊如何維持四大心法持續入選DJSI?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DJSI@天下

入選道瓊永續指數(DJSI)能為企業帶來何種意義?如何才能長期入選DJSI?作者擔任DJSI輔導顧問長達十年以上時間,觀察企業入選DJSI後,會從驚喜(What has happened?)開始,接受初次的入選;接著設下持續入選的挑戰(Make it happen),維持永續企業角色;長期下來,企業開始思索與探究DJSI帶來的意義(Make it matter),嘗試鏈結DJSI與日常營運管理,跳脫單純回應一個評比的行為,建立屬於組織特性的ESG推動框架與脈絡。

領導者從電子擴散至傳產,S&P Global讓ESG分數更加透明化

過去這一年,S&P Global將DJSI評比制度與ESG分數透明化,除了公開揭露每家企業的ESG總分與環境、社會面與經濟面的個別分數外,產業的重點題組分數也一覽全貌,與MSCI ESG Rating似乎有點較勁意味。

2011年入選DJSI僅有五家且都是電子業(台積電、聯電、友達、台達電、光寶),到了2020年快速突破到26家,根據S&P Global剛公布的「2021永續年鑑」(The Sustainability Yearbook 2021),有32家企業正積極與DJSI進行議合,這數字與SAM永續資產管理機構在2020年公布的Asia Progress Report 2019分析報告相當接近,當時已經有約35家企業參加評比。

2020年的產業領導者增加至三家,統一超商成為中鋼之後出現的第二家傳產,打破傳統刻板印象對於經營市場在國內為主體的企業,接軌國際永續制度的挑戰。

  • 入選最久:台積電連續20年穩定入選DJSI,長期受到資本市場高度關注
  • 產業領導:日月光投控連續五年,創紀錄;台達電連續三年;統一超商第一次
  • 新增入選:開發金控、中租控股、東元電機、穩懋半導體
  • 產業分布:電子入選9家;金融入選9家;傳產服務入選8家
  • S&P全球永續獎金級:日月光投控、台達電、統一超商、台灣大哥大
資料彙整/許家偉

台灣企業築起半導體高牆,須思考DJSI帶來的意義

2020年入選半導體產業的台灣企業共4家,分別是日月光投控、台積電、聯電與穩懋半導體,2019年入榜的南亞科則掉出成分股。根據DJSI分數的排名來看,南亞科是全球第6名,穩懋半導體則是第7名,但南亞科卻未入榜,從南亞科僅受邀在DJSI新興市場指數上,可看出端倪。

半導體新興市場指數僅受邀約20家企業,根據Top 10%的永續績效篩選原則,最後僅能有2家企業入選,日月光投控與台積電已經是固定班底,緊接在後還有聯電,挑戰不易。但南亞科在2018與2019年展現不凡成績,與日月光投控與台積電同時列名在新興市場指數,但分數只要些微沒跟上前面的領先群,就會被剔除在成分股之外。

南亞科2020年雖非DJSI新興市場指數的成分股,但永續績效排名仍為全球第6名,根據剛出版的「2021永續年鑑」,獲得銅級(Bronze Level)肯定。

整個電子業競爭激烈,2021永續年鑑中總共獲得兩金、三銀與四銅的永續獎項,光寶科因為ESG總分從79分進步到84分,獲得產業最近進步獎。當未來有更多國內半導體想要參與DJSI評比,可能會遭遇南亞科同樣的問題,企業需思索除了入選成分股帶來的肯定外,DJSI能為組織帶來何種意義。

從全球前15名的半導體產業來看,台灣企業穩居前三名,歐洲與亞洲企業緊跟在後,北美企業則位居落後群。跟過去想像歐美企業永續作為皆為領導者,似乎有不小落差。國內半導體與泛整個電子業,長期接受客戶的永續稽核與調查,加上國內政府政策與ESG浪潮,促使企業在各種永續制度的執行上,相對積極。

2020 DJSI半導體全球前15名企業。V:代表受邀  O:受邀且入選  X:受邀未入選。製表/許家偉(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

2020年電子業的ESG得分。製表/許家偉(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資料來源/S&P Global、The Sustainability Yearbook 2021 

金融業撐起第二大入選族群,社會與環境面在全球表現優異

從7年前入選的玉山金開始,已經累積有9家相關的台灣金融業入選為成分股,成長速度之快,在全球排名亦大幅躍進,玉山為全球第4、國泰與元大同為全球第3,各為這三個產業的台灣領頭羊。加上目前正積極與DJSI議合的「永豐金控與新光金控」,這個族群未來有機會成為國內入選最多的一個產業。

社會面績效相對突出,玉山金跟第一金分別佔據全球的第1與第2名,分數皆為93分。在「金融包容性、社會報告與企業公民慈善」三個題組,每家金融業幾乎都能取得高分,甚至是滿分。「職業健康與安全」題組較少在新聞稿中被提起,也是分數差異的關鍵。題目重點在於「彈性工時、在家工作、優於法令產假與陪產假」,這幾年觀察不少金融開始在產假與陪產假上做出優於法令的天數;彈性工時亦從基礎的上下班浮動半小時延伸至制定核心工作時間。

環境面上,國泰金控與第一金控分別為96與95分,位居領先,重點題組則在「氣候策略與生態效益」。氣候策略題組仍建構在CDP Climate問卷,但尚未整合2020 CDP所公布金融業問卷(Finance Service),多數企業透過回覆CDP過程,聚焦回應內容,得分亦能在80-90分左右,甚至最高分來到96分。在氣候策略制度上,TCFD架構已經成為共識,國外金融業甚至會獨立發行一本TCFD相關的報導內容,更將「Climate」定位為ESG發展的主軸策略。

國內金融業推動ESG的彼此競爭關係,甚於電子與傳產業,近年ESG表現相當積極,目前在S&P Global永續獎中獲得三銀五銅的表現,跟國際金融業相比,僅有玉山金控在去年的2020永續年鑑,獲得金級,今年則是從缺。

金融業2020 ESG表現。製表/許家偉(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註1:上述資訊皆為各家公司發布新聞稿,如無特別提及DJSI對應題組表現,則為空白,但不表示績效不好。註2:2019全球排名根據The Sustainability Yearbook 2020

2020年金融業的ESG得分。製表/許家偉(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資料來源/S&P Global、The Sustainability Yearbook 2021 

傳產與服務業成為問鼎全球產業領導者的黑馬

傳產與服務業中,在S&P Global 2021永續年鑑獲得兩個金、三個銀與一個銅,除了統一超商已經成為產業領導者外,未來最有潛力的是中鼎(全球第2)、台灣大哥大(全球第2)與華航(全球第3)。

中鼎近三年全球排名,從2018年第4名、2019年第3名,進步到2020年的全球第2名,拉近與韓國現代建設的差距。在電信服務產業,泰國電信商True Corporation Public Company Limited連續三年都是領導者,台灣大哥大過去在2018至2020年的全球排名為第2、第3與第2,維持相當好的穩定度,兩者差異從1分,縮小到僅落後1分以內的小數點,並列91分。華航2020年ESG分數為80分,與法荷航集團(Air France-KLM SA)同為80分,落後也是不到1分,也僅輸給該產業第一名的全日空控股(ANA Holding Inc.)1分。

2020年傳產與服務業的ESG得分。製表/許家偉(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資料來源/S&P Global、The Sustainability Yearbook 2021 

持續入選DJSI四大心法:面對問題、接受問題、解決問題、放下問題

參加DJSI評比的企業愈來愈多,彼此競爭關係愈具有張力,持續入選更具挑戰。將過去與高階主管互動過程,以及對台灣企業的觀察,作者個人認為這四大心法應該可以提供企業借鏡,闡述如下:

心法一:面對問題

誰最應該來面對DJSI永續制度精進的問題?

負責公司營運相關的最高主管應該是最適合人選,包括總經理、執行長或財務長等角色,是大家最所期待。召開一場永續委員會過程,擔任主席的執行長聽完所有的缺口改善建議後,立即做出改善與否的決策,讓問題改善能付諸行動,這是一家連續入選DJSI亦是產業領導者的會議現況。

很多時候,高階主管並沒有實際參加DJSI改善會議,或是僅出席參加並無具體的決策建議,形式大過實質意義,觀察這樣的國內公司,最後DJSI得分恐都逐年退步。

心法二:接受問題

如何讓企業接受DJSI所提出的永續挑戰?

為確保DJSI成分股具有產業的永續領導性,以及評比制度的客觀性,每年皆會針對ESG題組進行調整或新增。實務上,龐雜的ESG問題不可能讓每一家企業完全買單,畢竟這是從歐美起源的評比制度,跟國內企業原本的永續思維,就存在差異,但也非藉口。作者在與企業溝通過程,喜歡將DJSI問題拆分為:營運、客戶、風險與一般管理相關的題組,高層最喜歡跟營運與客戶相關的題組,這是他的業務範疇,較有機會優先推進改善力道;風險與一般管理再以同業跟法令的角度切入,最後形塑完整永續企業的層次與脈絡。

心法三:解決問題

誰最能夠針對DJSI的缺口問題,進行實際的整合與推動?

中階主管的現身與跨組織間的整合,是最能有效執行高階主管決策的人選。2019年金融業出現Sustainable Finance新題組,某些公司一開始找不到負責業務整合的主管,到底是風控、金控投資單位、企業永續部.或是永續委員會小組?當某位中階主管被賦予溝通協調後,拉高層級的溝通是更具效率,因為問題與困難點,以及人與組織的氛圍都容易被掌握,讓制度改善至少能在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往後才能有繼續延伸與深化的機會。

心法四:放下問題

在DJSI獲得滿分的題組,企業該如何思索下一步?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題組希望公司建立一套評分卡,衡量訓練對於公司營運的效益,讓訓練與發展專案能夠影響員工的知識運用,改變業務管理的行為,進而在營收、產能、效率、產品創新、客戶滿意與員工敬業等指標帶來直接效益。題目僅要求提出兩個重點專案,因此要取得DJSI分數並不難。有企業花了三年以上時間,逐步把這套制度融入組織的所有重點訓練與發展課程,讓DJSI題組成為組織具意義的管理工具,而非僅停留在評比的問卷得分結果。

【參考資料】

  • S&P Global ESG Score
  • S&P Global (2021). The Sustainability Yearbook 2021.
  • 入選企業發布的新聞稿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許家偉

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博士與臺北科技大學工程科技博士,現為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執行長。長期輔導企業參與道瓊永續指數(DJSI)評比,研究興趣在於探究務實性永續策略與影響力作法。

 

CDP A List再創高峰 臺灣雙A企業誕生

日月光投控與台達電為臺灣首次獲得氣候變遷與水安全之雙A級企業,成今年最大亮點。高達9家企業名列於氣候變遷A List,金融業表現更是大放異彩。改寫水安全問卷的零記錄,共7家企業上榜A List。這些成就的背後,是來自於治理階層的參與、高階管理的支持,以及公司全體上下同仁一致努力的結果。

(編按:本文作者陳耀德博士深耕於永續領域多年,具有豐富的CSR輔導經驗。現為汎永企管顧問公司CDP產品總監,並擔任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總監,以及臺北大學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諮詢顧問)

日月光投控與台達電為臺灣首次獲得氣候變遷與水安全之雙A級企業,成今年最大亮點。高達9家企業名列於氣候變遷A List,金融業表現更是大放異彩。改寫水安全問卷的零記錄,共7家企業上榜A List。這些成就的背後,是來自於治理階層的參與、高階管理的支持,以及公司全體上下同仁一致努力的結果。

一、氣候變遷問卷

依據CDP官網顯示,2020年臺灣企業總計有239家企業受邀,65家企業受評且公布成績。其中,A/A-有24家(37%)、B/B-有30家(46%)、C/C-有8家(12%),而D/D-有3家(5%)。共9家企業列於氣候變遷A List之中,有4家為金融業、3家科技業、1家電信業與1家化工業。若從CDP採用新評分方法學的2016年開始起算,以日月光上榜4次A List為最多;其次為第一金控與台灣大哥大的2次,其餘6家都是首次入榜。而獲得A-成績的有15家,信義房屋與永豐金控是首次出現於CDP成績單中之新面孔,在行業別上則是首次出現水泥業與工程服務業

不同的成績在近五年的改變出現不同的趨勢。2020年A List的總家數一舉突破前四年的總和,比前一年度多出6家,成長至3倍之多。獲A-的家數於2016至2018年相近,2019年起則是每年增加3家。獲得B與C的家數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前者在2018年增加10家後,即連續三年維持在24-26家;後者則在2018年減少11家後,即連續三年維持在8-10家。


(臺灣企業2020氣候變遷問卷得分表現/圖片來源:汎永企管顧問公司CDP產品總監 陳耀德博士)


(近五年臺灣企業氣候變遷問卷得分比較/圖片來源:汎永企管顧問公司CDP產品總監 陳耀德博士)

二、水安全問卷

依據CDP官網顯示,2020年臺灣企業總計有85家企業受邀,有31家企業受評且公布成績。其中,A/A-有11家(35%)、B/B-有13家(42%)、C/C-有4家(13%),而D/D-則有3家(10%)。今年洗刷過往臺灣企業的零A紀錄,單年度一次7家企業上榜A List的名單,其中不乏電子業、化工業與能源業。

在近五年的成績分佈上,唯獨2018年沒有企業獲得領導等級(A/A-)的成績外,其餘四年都有1家以上,以2020年的11家為最多。獲得B的企業家數,除2016年以外,都是占有比率最高的一群。


(臺灣企業2020水問卷得分表現/圖片來源:汎永企管顧問公司CDP產品總監 陳耀德博士)


(近五年臺灣企業水問卷得分比較/圖片來源:汎永企管顧問公司CDP產品總監 陳耀德博士)

三、氣候金融市場的崛起

TCFD建議書的揭露架構,自2017年發佈至今已3年有餘。依據TCFD 2020 Status Report統計,全球前100大的上市公司中,約有60%支持TCFD或參酌TCFD建議進行報告,或兩者兼而有之。在調查的企業中,每15家就有1家檢視其公開揭露之氣候韌性策略。由此可見,企業正不斷深化TCFD作為,考量並檢視他們如何報告氣候議題,評估和瞭解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會。當中,投資人更是積極探討該如何分配其資本於投資決策;放款者、保險者以及承銷商,也陸續發展方法學評估短、中、長期暴露的財務風險。

CDP於2020年發佈金融業問卷(Financial Service),即是為了掌握金融系統中碳相關資產的密集度,以及金融系統所面臨之氣候相關風險。在過去,金融機構的傳統風險中,許多是來自於客戶之財務結構的改變。而在TCFD的架構下,金融機構現在必須再往上追溯,客戶這些財務狀況的變化,是否來自於氣候變遷所造成。因此金融業題組強調,金融機構在投資組合所面臨氣候、水及森林相關風險與機會的評估流程。且作為盡職調查和/或風險評估實踐的一部分,是否要求客戶/投資對象提供與氣候相關的資訊。更希望投資機構制訂考量氣候相關議題之政策框架,說明是否有針對暴露於或導致氣候相關風險的行業和/或活動制訂排除條款。其他相關題組還包括,是否有將氣候相關議題納入外部資產管理者的選擇流程之中,並說明選擇流程為何?是否有簽署外部任何與氣候金融相關之框架、倡議或承諾?

投資衝擊題組是金融業問卷最為關鍵的部分。必須先進行分析以體認投資組合如何影響氣候,亦需要描述投資組合範疇3之衝擊。並依資產、行業、國家/地區等分類方式,說明衝擊內容。此外,金融機構在評估客戶/投資對象的營運策略時,是否有符合讓全球升溫不超過2℃的理念,更要鼓勵客戶/投資對象制訂科學基礎目標。

四、水風險管理的關鍵

CDP水安全問卷每年會進行部分題組的調整或增減,但改變幅度並不大,至今仍維持三大區塊:現況、風險與機會、反應。因為與氣候變遷問卷相似,都納入TCFD的思維,因此有幾點趨勢可以留意

  1. 董事會的參與、績效指標與獎勵機制
  2. 完整的風險評估工具、方法與結果
  3. 自身與價值鏈的水風險管理

聯合國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 2020報導,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全球的用水量增加了6倍。由於人口增加、經濟發展與消費模式改變,總用水量持續以每年1%的速度在成長。加上氣候變遷因素的驅動下,供水量出現更明顯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這或許將使企業未來的取水壓力逐年提高。對於身為島嶼國家的臺灣而言,氣候變遷造成的水資源風險將日益嚴重,特別在降雨的改變趨勢上。

水資源環境與氣候變遷的交互作用下,其帶來的相關影響容易直接對企業營運產生負面衝擊,或間接造成能資源的供應鏈中斷。目前對於企業而言,水資源短缺是促使水資源再利用與提高用水效率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並積極開發可能之管理作法。在這樣的潛在風險環境下,任何「非常規性」的水資源越來越需要被納入營運的規劃中,如再生水。再者,對於實體災害的調適能力將需要更多的資本投入,以避免未來發生更龐大的損失。這些投入涵蓋硬體設施以及技術層面;前者包括排水、儲水、再利用、管路等設施,保險、專業人力、調度機制、監測與預警系統則屬於後者。

五、結論與建議

2020年臺灣企業在CDP的成績表現,打破了過去十年的所有紀錄,可謂是十年磨一劍,讓世界看到臺灣傑出的表現。不僅在氣候變遷的A List大幅增加至9家,甚而在水安全之A List名單中亦入榜7家。其中又以獲得雙A的日月光投控及台達電堪稱為最佳楷模,因為稍早之前他們亦入選DJSI所屬產業之領導者。臺灣企業近年在永續與環保上的績效表現,屢獲國際評比機構的高度肯定。

就筆者之看法,未來在CDP問卷填答的精進上,透過導入TCFD的方式,將氣候變遷與水相關議題同步納入考量,是較為紮實的作法。部分尚未採用TCFD但有受邀填寫CDP問卷的企業,非常建議可以先進行TCFD的導入。然需要留意的是,TCFD雖名為財務揭露,但其目的乃在於強化全球未來經濟發展的氣候韌性。若使用於企業身上,依據Grafton et al.(2019)所提出,企業之韌性(resilience)共包含3個R:抵抗力(resistance)、恢復時間(recovery time)與強健性(robustness)。當企業能夠把TCFD的內涵與此3R進行對應連結,就不會落入到「盲從於情境分析理論,躁進於財務衝擊估算,忽略本身既有之特質與應有作為」的窘境之中。


(公司營運績效與3R之連結/圖片來源:汎永企管顧問公司CDP產品總監 陳耀德博士)

此外,為了避免外實內虛的問題,企業導入TCFD首要乃將環境議題拉高至董事會層級、授予最高管理階層監督之責任、確認公司整體的發展策略,以改善公司核心體質為優先。於建立明確的治理架構後,由相關部門檢視潛在之可能風險與機會,擬定最佳的管理措施並制訂目標,確保營運之持續。

核稿:倪上筑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CDP、汎永企管顧問公司CDP產品總監 陳耀德博士
圖片來源:Irina

【ESG專欄】許家偉:金融業CSR 不能只有赤道原則

許家偉

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博士與臺北科技大學工程科技博士,現為東南科技大學i-Sees企業永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輔導企業參與道瓊永續指數(DJSI)評比,研究興趣在於探究務實性CSR作法。

 

這幾年國內金融業前仆後繼投入環境保護及社會責任,例如簽署或遵循赤道原則。但這只是基本把關防線,金融業手裡還握有扭轉乾坤的產業影響力

這幾年國內金融業前仆後繼投入環境保護及社會責任,與過去環保議題對於這個無煙囪產業,像個絕緣體似的情景,迥然不同。在環境議題策略上,國內金融業也多朝向結合本業營運核心的方向推動,例如簽署或遵循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 EPs),將環境與社會風險整合至專案融資過程,針對客戶進行風險調查,避免專案對環境與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達到責任放款的精神。

然而,赤道原則的規範範圍,多數還是只偏重於大型或特定的專案融資。對於如何將ESG(環境、社會與治理)貫徹整合至投資、借貸、保險、服務與資產管理等業務,國內金融業者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機會一  延伸赤道原則精神,我們需要敏感性產業政策

簽署或遵循赤道原則,只是幫責任放款做好基本的第一道把關防線,銀行不可因此掉以輕心,輕縱非特定或大型融資專案之外的放款案件。國際金融業者如澳盛銀行(ANZ),除落實赤道原則外,亦針對ESG議題較敏感且相關性較高的產業,制定以風險為基礎的敏感性產業政策。藉由產業政策明訂ESG審核條款,評估放貸過程的ESG風險,設下責任放款的第二道防線。

當大型融資專案及敏感產業政策皆納入ESG考量後,不要忽略了一般性放款與資產管理,這是第三道防線。安聯集團(Allianz)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環保組織看守德國(GermanWatch)一起合作,制定一套ESG的評分架構,涵蓋10個主軸與37個關鍵ESG議題,作為責任放款與評估投資機會的工具。2016年,安聯透過這個評分架構,結合摩根士丹利(MSCI)的 ESG研究數據,評估超過8000家企業與政府的永續績效。

機會二  展現改變產業的力量,透過有條件交易

如果一家公司具有改變產業永續績效的影響力,並且透過自己的營運能力去達成,應該是眾所期待的企業永續作法。2016年,安聯在投資、放款、保險與資產管理等業務中,總共評估508個跟ESG相關的案件,有47.2%案件直接完成交易,亦有高達49.4%案件被評估為有條件交易,僅有3.3%的案件被直接拒絕。安聯扮演資本市場的關鍵力量,針對有ESG議題的放貸案件,要求組織推動改善措施,透過有條件放款,減緩對環境與社會的負面影響,。

從安聯揭露的內容,國內金融業可以嘗試從「制度」與「思維」兩個面向著手。首先,在責任放款上,應該建立敏感性產業政策與一般授信的ESG審核架構,全面落實責任放款制度,讓有條件交易能夠展現關鍵的影響力;其二,金融業必須理解,當有條件交易的案件比例偏高,不代表資本市場在助長對環境與社會有負面衝擊的產業,而是讓有條件交易能夠改變產業的永續績效。不可諱言,對於被高度監理的金融業者而言,社會氛圍將是影響此作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因誰也不願意被貼上支持爭議產業的污名。

機會三  永續保險原則、責任投資原則與赤道原則,缺一不可

投資、放款、保險與資產管理等業務,是金融業幾個共通的營運本質,也是落實ESG的重點面向。推展這些業務過程,金融業從自我定位上,積極扮演一個負責任投資與提供永續保險和服務的角色,為促進社會共融而努力。因此,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永續保險原則(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Insurance, PSI)與赤道原則,就成為追求永續金融的三根重要支柱。

雖然,我國並非聯合國會員,金融業者無法直接簽署PRI與PSI,但仍可採取自動遵循精神,將PRI與PSI的原則整合至組織內部的制度,同時對外揭露相對應的作法與進程。透過與國際的三大原則接軌,才能讓公司的營運與ESG有更好的連結,真正朝向永續金融之路。

CSR對於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著力點與關鍵性議題,相較於溫室氣體盤查與環境管理系統的導入,金融業被賦予更重要的角色,期盼展現資本市場的力量,透過責任投資與放款,改變產業結構與提升永續績效,避免生態浩劫、食安、人權等爭議事件一再發生。

參考資料:
[1] Allianz Group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16.
[2] ANZ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view 2016

【永續好文】從DJSI一窺企業永續改善的機會點

5家企業入選!台灣CDP水安全管理評比突破歷年紀錄

國際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於2月3日發布企業水資源安全問卷結果。台灣本次受評且公布成績的25家企業中,雖無人入選「A級名單(A list)」的頂尖評等,但包含台塑集團、遠東新世紀在內的五家企業獲列「A- list」之中 ,打下歷年最佳成績。

自2000年成立、且由國際法人投資機構所發起的國際非營利組織碳揭露計畫(CDP),每年皆會邀請企業揭露其餘氣候變遷、水資源、森林上的管理作為。在鼓勵國家、城市、企業針對各項議題進行揭露並管理之際,也能從另一方面更使投資人能確保投資的有效性及環境風險掌握能力。

相較於2018年台灣沒有企業獲得CDP水安全問卷領導等級的評價,2019年的表現可說是非常亮眼。其中,台塑集團在此年度的表現最為奪目,共4家獲得A-,另1家為遠東新世紀。獲得到B/B-管理等級的共有15家,科技業就占了三分之二,其餘的包括金融業、紡織業與鋼鐵業。獲得到認知與揭露等級的5家企業,也都是屬於科技業。

(圖片來源:台北大學商學院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諮詢顧問 陳耀德博士)

近四年臺灣企業得分比較

臺灣企業至今共有9家企業獲得到領導等級A-的成績,分別是中鋼公司(2016、2017),台積電、群創光電、聯華電子(2017),台塑工業、台塑石化、台灣化纖、南亞塑膠、遠東新世紀(2019)。除中鋼公司獲得過兩次以外,其餘都是一次。B等級的家數在2017年增加最多,其後每年增加1家。等級B-在近兩年的家數維持於4家不變,C至D-的企業數則每年在5家以下。


(圖片來源:台北大學商學院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諮詢顧問 陳耀德博士)

依據CDP官網之公開資料顯示,臺灣企業2019年共有80家受邀填報水安全問卷。其中有提交問卷的為71家(包含有計分與未計分),尚有9家沒有受評(包含未提交、未回覆或其他)。臺灣企業受邀家數在2015年以前都維持在10家以下,2017年則開始明顯逐年增加。在提交率上,2010年的25%為最低,直至2014年以前的提交率都維持在80%以下。首次突破80%的提交率是出現在2015年的88%,其後2016年有達到85%的提交率。2017下降至63%後,與氣候變遷問卷有一樣趨勢,於2018年2019年連續升高至76%與89%。2019年的問卷提交率雖比2015年多1.3%,但2019年的受邀家數與提交家數都是2015年的10倍


(圖片來源:台北大學商學院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諮詢顧問 陳耀德博士)

臺灣水風險評估的資訊缺口

在CDP水問卷以及GRI 303指引中,有提到許多可採用的工具圖集來進行水風險評估。而這些工具大都採用世界銀行、世界糧食組織或是聯合國等國際大型資料庫所開發出來,可能欠缺臺灣的本土數據或是直接採用中國大陸的數據。因此若企業在尚未了解其細節就直接採用的狀況下,可能造成評估結果產生偏差,而誤導公司的決策方向。以下的案例就是這些工具的使用限制,以及臺灣企業在揭露水相關風險資訊上可能遇到的問題。

2019年臺灣企業在CDP水安全問卷上的得分結果顯示,傳統產業在領導等級的表現最佳。但在問卷的透明揭露上,卻沒有一家獲得A-的企業有選擇公開資訊。反倒是在其餘獲得B以下的20家企業中,有15家企業選擇公開問卷,比率為75%。在CDP的評分機制中,公開問卷是獲得A的要件之一。以近年的成績表現來看,或許即將有機會見到臺灣入選在CDP水安全A List的企業出現。

從2020年的水安全問卷來看,仍然是強調公司整體的水風險管理。包括從最高層的治理,到營運衝擊與策略、風險鑑別與評估、設施層級的量化數據、定量目標與定性標的等項目,關連與權衡題組則是刪除。企業透過問卷的填答過程,是否已經意識到營運旺季可能正好遇到缺水危機?哪些營運據點未來可能會遭受嚴重的澇旱衝擊?為了讓公司未來的布局能避開氣候變遷帶來的水風險,進而在CDP、DJSI以及相關評比中能展現領導作法,就必須仰賴一個準確且系統化的評估工具。針對各個廠區的水資源管理,配合不同尺度的推估資料進行最佳化調整與動態修正。搭配客製化模式與視覺化界面呈現,讓公司在水風險的決策過程中,避免因資訊不足或錯誤而產生誤判情形。

對抗氣候變遷!台灣3家企業上榜CDP頂級評選名單

【ESG專欄】許家偉:2020大預測 哪些台灣企業有機會在DJSI產業領導者勝出?

許家偉

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博士與臺北科技大學工程科技博士,現為東南科技大學i-Sees企業永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輔導企業參與道瓊永續指數(DJSI)評比,研究興趣在於探究務實性CSR作法。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19年台灣入選DJSI家數再創新高,但獲得產業領導者(Leader)的家數卻遠後落於泰國、連一半都不到。台灣企業有能力進榜,卻為什麼拿不到高分?已經進榜的企業更該注意哪些細節?

2019年是美國永續指數(DJSI)發布的20周年,這個被視為社會責任投資—ESG評比中最具公信力的機構,協助企業在永續這條路不斷學習。但,台灣企業有跟上DJSI的變革進行永續轉型嗎?為何台灣領導者廠商(Leader)僅有2家,遠輸給同為新興市場的泰國?

入選家數達23家,領導者廠商維持2家。資料來源/許家偉彙整

2019年,台灣入選DJSI家數創新紀錄增加至23家,新增「元大金控」與「統一超商」2家新面孔。相較2018年,入選DJSI世界指數的家數由12家增加至15家,占世界指數總入選家數約5%;入選DJSI新興市場指數家數則由20家成長至22家,占該市場總入選家數22%,台灣排名第一。

2019年,DJSI發布60個產業排名第一名的領導者(leader)名單,台灣蟬聯寶座的企業是日月光投控(連續四年)與台達電(連續兩年)。然而,鄰近泰國與台灣同為受邀DJSI的新興市場國家,其入選世界與新興市場指數分別為12家與20家,表現落後台灣,但是在領導者(leader)企業的家數卻遠遠超越台灣、高達8家,特別是在能源、化學、零售、食品、飲料與電信獨佔鰲頭,值得台灣業界深思。

2020年大預測 哪些企業有機會在產業領導者勝出? 

從2019年台灣各家入選企業發布的新聞稿觀察,2020年誰最有機會躋身領導者(leader)?除了日月光投控與台達電已經是領導者外,銀行業的玉山金控(全球第三名)與第一金控(全球第五名),最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銀行業脫穎而出。

其他還包括電信業的台灣大哥大(全球第二名)、營建工程業的中鼎(全球第三名)、航空業的華航(全球第三名)與食品零售的統一超商(全球第三名),當然期待這些企業能以黑馬之姿出線。

半導體是個競爭激烈的產業,台灣總共4家企業入榜,分別為蟬聯入榜19年的台積電、連續4年躋身領導者的日月光、穩紮穩打連續列名12年的聯電與近年深耕永續的南亞科,皆有機會問鼎DJSI領導者,畢竟競逐1-2分差異,都有可能讓排名大洗牌。

永續、風險、隱私保護 金融業的三大新課題

2019年經濟面的題目中,金融業新增永續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題組,權重為9分,影響產業別主要有銀行業、保險業與多元金融服務業;其中,以銀行業的題目數最為龐雜,有11個小題。題目核心期待金融業能夠將ESG整合至個別的營運管理(企業金融、消費金融、資產、專案融資等),同時提供ESG產品與服務。

相較於過去,題目更加強調政策、制度建立、執行過程、成效與資料透明度,這樣的改變讓銀行業在2019年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揭露上更為透明,但也更為謹慎。由於是全新的題組,國內銀行業得分能在70分以上,已經名列全球排名前10%。相較於保險與多元金融服務業,永續金融題組的題數則相對較少,得分則相對有優勢。

在金融業中,金融穩定性與系統性風險(Financial Stability and Systemic Risk)是另外一個改變幅度較大的題組。2019年不論是否被列為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 G-SIB),都要求公開揭露其槓桿比率,造成部分國內企業得分受到影響。

經濟面的隱私權保護(Privacy Protection)題組更加強調保護措施、流程與政策,同時擴大適用到29個產業別,特別是會接觸到大量客戶個人資訊的產業,如金融業與B2C的產業。基本上,此題組結合歐盟個人資料保護的法案—GDPR(EU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為框架,除了希望企業能有完整的管理體系,並主動告知客戶的相關權益,最後期待看到管理的成效。

公司治理是台灣企業永續轉型的關卡

2019年全球共有1,166家公司參與DJSI的企業永續評比(CSA),年成長達17%,其中更有超過200家的企業是第一次參加,來到一個新高點。

近幾年,DJSI不斷在永續評比制度上精進,包括題組與時俱進、提早公布新題組的諮詢作業、強化方法學的嚴謹度、提供企業間分數的排序與揭露透明度等。這些改變,讓DJSI的CSA永續評比方法受到全球永續專家的認同,在SustainAbility發布的Rate the Raters 2019調查報告中,從全球600多個ESG評比中脫穎而出,被視為最能夠為企業營運帶來價值與傳遞永續實務的管理工具。

企業永續轉型過程,公司治理扮演關鍵要角,這幾年DJSI也在這個題組調高比重與更新題目,但卻是台灣企業不易突破的障礙。例如高階經理人薪酬數據揭露,國內已有台積電與玉山金開始揭露高階經理人實際薪酬,而非僅是過去在企業年報上揭露的薪酬級距。但,這樣還不夠,DJSI還要求闡述固定與變動薪酬的關係,以及連結短中長期績效指標(KPIs)的比例,最好KPIs中還包括企業永續與社會責任的指標。這些要談得清楚,台灣企業仍有一段路要走。

相對廚師的技能與報酬,高階經理人技能多元且不易定義,面對產業經營的快速變化,通常面臨的決策重複性低,極具挑戰性。因此,DJSI提出制定多年期薪酬政策、持股政策與追回條款的必要性,導正過去高階經理人以結果敘薪的制度。否則,當高階經理人執行失敗的策略為公司帶來經營風險時,直接受害者是股東跟利害關係人,高階經理人可能仍繼續支領高薪,或轉戰其他戰場,繼續在輪盤賭桌下注。

資料來源
[1] DJSI 2019 Review Results.
[2] 台灣入選DJSI企業發行新聞稿
[3] 部分資料為東南科技大學i-Sees企業永續管理研究中心陳昇鴻博士所提供

臺北大學第68場次CSR大學講堂 談企業永續轉型-談DJSI影響力

為使大學在學學研生認識企業永續(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CS)及永續發展相關議題,中鼎教育基金會(CTCI Education Foundation, CTCIEF)、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Center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CCS)與台北大學於2019321(星期四)、假台北大學民生校區共同舉辦第68場次CSR大學講堂。本次活動邀請東南科技大學環境管理系許家偉副教授擔任講師,臺北大學企管系陳宥杉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吳泰熙特聘教授、林美珍特聘教授兼企管系副系主任、會計系朱炫璉教授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鄭頎一專案經理全程出席聆聽精彩演講。

(前排左起)Taise鄭頎一專案經理、台北大學陳宥杉副院長、東南科大許家偉副教授、朱炫璉教授、吳泰熙特聘教授及林美珍副系主任合影

許家偉副教授以「企業永續轉型DJSI影響力」以許多實務案例向與會的企管系EMBA同學解釋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連結的重要性。緊接者進入課程內容的高潮,向與會同學介紹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的理論基礎與概念,許副教授表示對於企業經營本身而言,如何使永續議題與商業策略結合是最大的考驗。許副教授亦指出DJSI評選程序涉及環境、經濟及社會共21個題組評分排序決定成分股。目前入選DJSI世界指數(DJSI-World)的台灣公司共有21家上市公司。為了讓學生更能清楚了解DJSI,許教授一一解析DJSI其背後的意義對企業的CSR策略目標之關聯性,並表示企業入選DJSI不但能得到更多投資人的關注,也能提升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

東南科技大學許家偉副教授授課

主辦單位除與國內各大學辦理「CSR大學講堂」外,中鼎教育基金會(CTCI EF)及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CCS)刻正辦理多項CSR教育及培訓活動,如「青年永續領袖營」、「2019探索台灣120h」及「 2019企業永續菁英培訓班」等,「CSR企業社會責任領航計畫」活動刻正熱烈報名中,歡迎有興趣的本國籍與外籍同學踴躍報名參加,敬請持續關注CTCI EF(http://www.ctcief.org/)或CCS(www.ccstw.net),掌握最精彩的活動資訊。

臺灣企業 2018 CDP 填答結果下篇:水安全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