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專欄】許家偉:金融業CSR 不能只有赤道原則

許家偉

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博士與臺北科技大學工程科技博士,現為東南科技大學i-Sees企業永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輔導企業參與道瓊永續指數(DJSI)評比,研究興趣在於探究務實性CSR作法。

 

這幾年國內金融業前仆後繼投入環境保護及社會責任,例如簽署或遵循赤道原則。但這只是基本把關防線,金融業手裡還握有扭轉乾坤的產業影響力

這幾年國內金融業前仆後繼投入環境保護及社會責任,與過去環保議題對於這個無煙囪產業,像個絕緣體似的情景,迥然不同。在環境議題策略上,國內金融業也多朝向結合本業營運核心的方向推動,例如簽署或遵循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 EPs),將環境與社會風險整合至專案融資過程,針對客戶進行風險調查,避免專案對環境與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達到責任放款的精神。

然而,赤道原則的規範範圍,多數還是只偏重於大型或特定的專案融資。對於如何將ESG(環境、社會與治理)貫徹整合至投資、借貸、保險、服務與資產管理等業務,國內金融業者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機會一  延伸赤道原則精神,我們需要敏感性產業政策

簽署或遵循赤道原則,只是幫責任放款做好基本的第一道把關防線,銀行不可因此掉以輕心,輕縱非特定或大型融資專案之外的放款案件。國際金融業者如澳盛銀行(ANZ),除落實赤道原則外,亦針對ESG議題較敏感且相關性較高的產業,制定以風險為基礎的敏感性產業政策。藉由產業政策明訂ESG審核條款,評估放貸過程的ESG風險,設下責任放款的第二道防線。

當大型融資專案及敏感產業政策皆納入ESG考量後,不要忽略了一般性放款與資產管理,這是第三道防線。安聯集團(Allianz)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環保組織看守德國(GermanWatch)一起合作,制定一套ESG的評分架構,涵蓋10個主軸與37個關鍵ESG議題,作為責任放款與評估投資機會的工具。2016年,安聯透過這個評分架構,結合摩根士丹利(MSCI)的 ESG研究數據,評估超過8000家企業與政府的永續績效。

機會二  展現改變產業的力量,透過有條件交易

如果一家公司具有改變產業永續績效的影響力,並且透過自己的營運能力去達成,應該是眾所期待的企業永續作法。2016年,安聯在投資、放款、保險與資產管理等業務中,總共評估508個跟ESG相關的案件,有47.2%案件直接完成交易,亦有高達49.4%案件被評估為有條件交易,僅有3.3%的案件被直接拒絕。安聯扮演資本市場的關鍵力量,針對有ESG議題的放貸案件,要求組織推動改善措施,透過有條件放款,減緩對環境與社會的負面影響,。

從安聯揭露的內容,國內金融業可以嘗試從「制度」與「思維」兩個面向著手。首先,在責任放款上,應該建立敏感性產業政策與一般授信的ESG審核架構,全面落實責任放款制度,讓有條件交易能夠展現關鍵的影響力;其二,金融業必須理解,當有條件交易的案件比例偏高,不代表資本市場在助長對環境與社會有負面衝擊的產業,而是讓有條件交易能夠改變產業的永續績效。不可諱言,對於被高度監理的金融業者而言,社會氛圍將是影響此作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因誰也不願意被貼上支持爭議產業的污名。

機會三  永續保險原則、責任投資原則與赤道原則,缺一不可

投資、放款、保險與資產管理等業務,是金融業幾個共通的營運本質,也是落實ESG的重點面向。推展這些業務過程,金融業從自我定位上,積極扮演一個負責任投資與提供永續保險和服務的角色,為促進社會共融而努力。因此,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永續保險原則(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Insurance, PSI)與赤道原則,就成為追求永續金融的三根重要支柱。

雖然,我國並非聯合國會員,金融業者無法直接簽署PRI與PSI,但仍可採取自動遵循精神,將PRI與PSI的原則整合至組織內部的制度,同時對外揭露相對應的作法與進程。透過與國際的三大原則接軌,才能讓公司的營運與ESG有更好的連結,真正朝向永續金融之路。

CSR對於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著力點與關鍵性議題,相較於溫室氣體盤查與環境管理系統的導入,金融業被賦予更重要的角色,期盼展現資本市場的力量,透過責任投資與放款,改變產業結構與提升永續績效,避免生態浩劫、食安、人權等爭議事件一再發生。

參考資料:
[1] Allianz Group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16.
[2] ANZ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view 2016